首先,闰年的计算方法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这就造成了在一些特殊年份,会出现八年一闰的现象。例如1896年为闰年,四年之后的1900年并不是闰年,直到再过四年之后的1904年才是闰年。也就是一般情况下年份能被4整除即为闰年,而整百年的年份要被400整除才为闰年。
▍用计算机语言描述的简单的闰年判断(为什么是简单的,后面详述)
闰年的产生原理很简单,如果地球绕太阳一周如果恰好就是365天,那就不需要闰年这种东西了。但不凑巧的是,地球绕一周需要约365.2422天(365天5小时48分45.5秒,365又10463/43200天),我们现行的时间体系没法使一年等于一个存在小数的天数,只好把小数部分暂时存起来,攒成整数后再拿出来过掉,这就是闰年的原理。
▍闰年的原理
但这约365.2422天(365又10463/43200天)也很尴尬,如果绕一周需要365.25天,那每4年正好多出1天,那就太棒了。可这0.2422天怎么处理?365又10463/43200天,这意味着每过43200年应当有10463个闰年来补上10463天,这才完美的时间系统跟上天文系统。
但实际中上述43200年10463闰的方法过于变态。为了我们的生活方便,我们暂且按每4年一闰来补上少过的时间,这样计算:1-0.2422×4=0.0312,可见每四年一闰又会导致四年后我们的时间过快了0.0312天。那过了400年后,我们的时间会过快了3.12天。为了避免出现过快3.12天,所以才加上了我们前边提到的“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特殊规定。
细心的读者肯定注意到了,用“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方法,使3.12天的误差成功缩短到了0.12天,每400年会产生0.12天的误差,这已经是很小了。可把这0.12天的误差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它也会逐渐变大。可以预见用“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方法,3200年后,这0.12天的误差会被放大到接近1天(约0.96天)。因此在公元3200年本该闰年的这一天变为平年。
在历法研究中,对闰年的处理有着全面的处理,公元3200年不是闰年而是平年。接下来的时间节点是公元153600年(闰年)、公元36864000年(平年)……但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涉及的时间跨度有限,且上千、上万年的跨度中,地球绕太阳的实际时间情况会发生微小变动。因此一般书籍资料中对闰年的判断直接采用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简略方法。
▍一些万年历对3200年标注为闰年是错误的,多是其编程方法用了简单的闰年判断
▍相对比较全的闰年判断方法,当然公元3200年后方法需要修正
本文涉及的时间皆为公历(格里高利历),我国传统农历对闰年的处理要复杂得多,以后有时间再介绍农历对闰年的处理。
参考资料:
Lerner,Ed.K.Lee;Lerner,BrendaW.Calendar.TheGaleEncyclopediaofScience.Detroit,MI:Gale.2004.
首发于:公众号“地图看世界”mapsworld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随意转载。已签版权保护协议,请先授权后转载。
为什么公历 1900 年不是闰年?
一、给一些简单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过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二、为什么公历 1900 年不是闰年?
一年的时间,精确到秒是:365天5小时48分45.5秒
闰年的判定方法
判定公历闰年遵循的一般规律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公历闰年的精确计算方法:
(按一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5.5秒)
1、普通年能被4整除且不能被100整除的为闰年。(如2004年就是闰年,1901年不是闰年)地球公转示意图
2、世纪年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如2000年是闰年,1900年不是闰年)
3、对于数值很大的年份,这年如果能整除3200,并且能整除172800则是闰年。如172800年是闰年,86400年不是闰年(因为虽然能整除3200,但不能整除172800)(此按一回归年365天5h48'45.5''计算)。
原因:若一年按365天5h48'46''(此时86400年也是闰年)计算,一年日数必须是整数,不便将零时数计入,所以取365天为一年,则余5时48分46秒,积至4年约满一日,所以4年一“闰日”,谓之“闰年”,无“闰日”之年为平年,即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但到4年之时,仅有23时15分4秒闰一日,欠缺44分56秒;积至100年(25闰)时就欠缺18时43分20秒,约合3/4日,所以满100年不闰;
此时又余5时16分40秒,积至400年余21时6分40秒又闰;
又欠缺2时53分20秒,积至3200年计欠缺23时6分40秒,所以满3200年不闰;此时又余53分20秒,积至86400年刚好24时又一闰,这是不余不欠,需重计算,所以按阳历计算就有上面的闰年规则。
按一回归年365天5h48'45.5''计算:3200年多出16000小时153600分145600秒=18600小时26分40秒,共32*24+8=136个闰年=776*24=18624小时>18600小时,所以只能算到775个闰年,3200不是闰年,于是775*24=18600,多出了26分40秒怎么办需要多少个周期弥补?答案是54个周期,为172800年,因为172800/3200=54个周期54*26分40秒=1404分2160秒=24小时。
摘自新浪博客,博客也是摘自其他地方,源头地址内容不在了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af106960100utu5.html
源头地址:http://iask.sina.com.cn/b/17516314.html?retcode=0
三、关于春节的资料 有什么?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9-10]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岁已开启。“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干支(岁)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在传统文化中,干支与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始。[9-12]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节令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令民俗仍旧保留了下来。春节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以及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驱邪纳福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四、关于春节的资料 有什么?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岁已开启。“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干支(岁)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在传统文化中,干支与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节令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令民俗仍旧保留了下来。春节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以及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驱邪纳福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发送到本站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